“流血上市”故事為唯品會帶來了傳播與品牌,而融資無多則使得唯品會專注沖擊規模與訂單,正是這一契機,成就了唯品會今日。唯品會,成為一個不可復制的故事。
唯品會成功的二個因素
如此辰光,阿德哥還在辦公室,創業辛苦如是。不過好在還有兩個兄弟陪在身邊,一個在苦哈哈地憋稿子,一個鍵盤飛舞,在開發我們即將推出的產品,這樣的日子,彌足珍貴。
我還是很喜歡碼字的,喜歡把自已的所思所想記下來,能夠與人有益。也許呢,有心人經常來看看,或許能少走不少彎路,多一些人生警惕。
從2007年以來,開始專注于互聯網這個行業,與不同的商界領袖溝通,在不時的震憾。
今天,唯品會又大漲了,周二早盤暴漲40%,因為它發布了不錯的財報:去年Q4營收6.51億美元同增117.3%;凈利潤2540萬美元,同增3倍。活躍客戶達570萬,同增119%;總訂單數1770萬份,同增102%。
朋友圈看到王冠雄在自責,看到葉濤喊“瘋了”!
我也頗有些后悔,因為沒開海外的賬戶,紙上談兵地說騰訊會大漲,360也不錯,唯品會會爆發……事后諸葛,但難得的是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心刷的就能靜下來,這樣挺好。
回顧一下唯品會,這家由沈亞與洪曉波在2008年12月創立的名品特賣的電商網站,率先在國內開創了“名品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的商業模式。實際上這個玩法沒什么稀奇的,當時類似的電商平臺多了去了,比如在深圳的走秀網,在上海的名品特賣網、聚尚網等等,但這個領域,惟有唯品會走了出來,且在品牌時尚電商領域中最終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在2011年的時候,不少電商領域的人才投奔唯品會,走秀網當時就流失了不少同事;到2012年3月,唯品會流血登陸紐交所。這次的突擊上市,唯品會并沒融得多少資金,甚至唯品會高管層基本也不愿去提這個融資的事兒。
融資無多,有多么重要,阿德哥在后文會有提及。先說說這次上市,2012年的3月,正是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關閉窗戶的時候,唯品會趕上了這個末班車。
其間,有多家品牌特賣類電商的高管們和我聊起過這個事兒,無一例外,基本都是很后悔,“要是我們當時上了,也許今天也會很牛叉”,“當時估值太低,董事會不愿意上”……
上市并沒給唯品會的資本家帶來多少現實回報,這甚至導致多家同類網站放棄在此時上市融資。
但此番上市,其間的爭議直到上市成功,再到融資額的爭議,對唯品會未來發展的爭議,整個過程,卻對唯品會的傳播及品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去看一下唯品會百度指數,在2012年的3月前后,因為上市與否及流血上市帶來的巨大的變化,這是唯品會歷史上的一個峰值,其后一路上揚,遠高于同期的同類網站。在2013年的3月,又到達一個峰值,很簡單,唯品會此時實現了二次增發。這一次,融資是真正賺了錢的,把其前一年丟掉的血全部賺了回來。
但時至今日,唯品會的股價已翻了30倍有余,唯品會更是進入百億美元俱樂部。
套用一句老話,“逝者如斯夫?”在唯品會之后的品牌類電商,幾乎無一例外,陷入了“沖規模—融資失敗—追求效益—流量下降—半死不活”怪圈,在成功的路上,只有一個唯品會。
“唯品會模式不可復制”,阿德哥一直和朋友們說,講出來的邏輯是:唯品會誤打誤撞,走對了節奏,在合適的時間干了合適的事情。
上市以及上市所帶來的品牌提升當然不具備如此強大的威力,它并不足以成就一家企業,當當網就是一個例證。
真正的原因是唯品會高管們都不愿講出口的,少得可憐的融資額,這份上市帶來的融資,甚至不如凡客或者是走秀網一輪融資的金額大。
流血上市并未給唯品會帶來多少余糧—只夠繼續三個月的“燒錢”。但正是并沒有過多的子彈,唯品會在戰略上并未敢輕舉妄動,而是把精力繼續放在擴大規模上,并沒有像當時的其它電商如凡客、當當、麥考林等大興物流,全面開進。
相對于國內最早上市的一家B2C電商麥考林,這一策略在其后很快就顯示出威力:訂單量與用戶量大幅增長,品牌供應商亦把唯品會列入天貓、京東之后和必選項,就連唯品會的員工都感覺業務好談了,“提及唯品會,業務就成功了一半。”
反觀麥考林,打造的目錄銷售、線上B2C營銷以及線下實體門店“三棲模式”,更是從肯德基、美邦服飾挖來一眾高管,但僅僅披著“中國B2C第一股”的名頭并不能帶來流量與訂單,時至今日,麥考林再度被變賣,南京商圈網接手了這一個“爛攤子”,在麥考林的歷史上,只有接手華平資本的紅杉資本是賺了大錢的,這一平臺的高管們,很快做鳥獸散,不少便飛入了唯品會。
專注于擴大規模,增加流水的唯品會,業務徒增,時至今日,它更是實現了強者恒強的戰略狀態,在前不久,更是參股樂蜂網,一家專注于化妝品領域的垂直電商,很顯然,做細分品類的頭牌,是唯品會的夢想。
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是勢。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順勢而為是幸福的開始。
品牌、流量、訂單、供應商規模等飛速增長,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正向循環,這正是唯品會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此過程中,唯品會專注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它起了個好頭,所以也收獲了一個好的秋天。
從去年開始,唯品會開始擴展物流、倉儲體系,負責這一塊業務的,正是從麥考林轉會過去的陳少濤,但仍走得小心翼翼,細水長流。
也許很多人要問,唯品會模式的未來在哪里?它能一直這么好嘛?阿德哥真回答不上來,因為,今天的互聯網業界真的說不了,你看看,三巨頭都在干些啥事兒?
你敢在今年的二月份離開一個月,回來后你會不認識中國的互聯網。阿里收了高德,騰訊就投了大眾點評,據說和京東的事兒進展也很順利,最近幾天,華誼嘉信則動起了新好耶的主意,據說騰訊也在打優酷土豆的主意。
所以,要說唯品會的未來不容易。但阿德哥還是可以秉著商業理性思維的方式去推斷,可能,唯品會很難大成,但卻能夠在細分領域中間,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好公司。
也許很多人會提起特賣模式怎么可以帶來粘性用戶?實際上,你去看,任何一個綜超都會搞“白菜特價”,每天早晨吸引一堆老太太們在門口排隊排得老長,它的確在虧本賣白菜,但人們不僅僅買白菜,更多的人是要逛一逛的,逛的過程中就增加了流量,增加了購買機會。
不信,你去仔細看一看唯品會,除了首頁充斥的大量特賣商品,在具體類目中已走向“正品低價”,在阿德哥身邊的朋友中,特別是一些妹子,不少都是唯品會的擁躉,她們很簡單,買衣服買鞋子就上唯品會,不會去比價,因為她們相信,“唯品會賣真貨。”
僅此而已。
互聯網這個領域,有二個特點,一是這個行業特別干凈,基本都是屌絲創業,沒那么多資本原罪;二是變化特別快,不斷地出現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狀態,而現階段,它的主浪則是“移動”二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