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產業園區發展的代際坐標上,“第五代”的輪廓正日漸清晰。從初代簡陋的“工業大院”到智能化、生態化的現代產業聚集地,中國產業園區歷經數代迭變,始終是國家經濟騰飛和產業升級的引擎。如今,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創新驅動澎湃發力,以及“人”的價值日益回歸核心的時代洪流,產業園區再次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中電光谷總裁黃立平指出,第五代產業園區的孕育與誕生,絕非簡單延續,而是在深刻把握發展規律和時代命題基礎上的系統性躍遷,標志著一種以更高維度創新生態、更深層次人本關懷、更強韌性共生生態為核心特征的全新發展范式的形成。

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進程是與改革開放的步伐相伴而行的,至今,我國現代的產業園區建設已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產業園區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源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制造業向低成本區域的轉移,特別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承接“三來一補”(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流的外商投資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生產,包括服裝、鞋、自行車、玩具以及各種家用電器產品等。核心特征是規劃整齊劃一,建筑標準化,功能較單一。

隨著1992年上海浦東軟件園啟動建設,第二代園區也迎來了發展的開端,其“軟件園”之名反映了當時產業正經歷從“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的關鍵轉型。與普通寫字樓(容積率通常在1.5-3.0之間)不同,這類園區的定位是研發辦公為主,并配套一定生活設施,因此整體容積率較低。隨著產業發展,后續出現了配備中試廠房的科技園區,成為適應信息化、自動化時代需求的產業載體。

第三代產業園區從新世紀初開始探索,2010年后形成氣候,主要以產業地產模式開發,是集合了多功能的產業綜合體,包括研發、辦公、生產、服務等,能適應不同城市資源稟賦和區域產業結構特點。中電光谷對主題園區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例如武漢光谷金融港、武漢創意天地、成都芯谷等。即使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主題園區仍然被認為有一定發展空間。

第四代園區是以2022年深圳市提出以工業上樓為標志的一種產業組織空間模式。這類園區著眼于留住中小企業,延緩產業鏈外遷的速度,主要服務“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生產用房,輔之研發用房、配套用房,容積率在3.0以上,實際有6.0以上。第四代園區是經濟發展領先地區新型工業化路徑的探索,不具普遍性。

當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產業根基,當“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量”與“中國品牌”躍升,驅動產業升級步入嶄新階段,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壓力亦持續傳導,產業園區也正在步入更具內涵、更高形態的第五代轉型升級之路。

目前,人工智能已深度滲透制造業全流程,實現了需求-設計-生產閉環,不僅顯著縮短產品周期,更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對規模化廠房的需求,使盤活存量廠房(全國空置面積至少5億平方米)成為空間再利用的主要方向。與此同時,分布式制造趨勢催生了區域化小型智能工廠的布局需求,個性化科技企業(如國產替代、專精特新企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增量同步顯現。這種全鏈條重構終結了傳統產業地產模式,倒逼產業空間供應方式升級。

《中國制造2025》十年行動綱領任務基本完成后,中國制造業全球占比從19.8%提升至31.3%,規模超過美西方主要工業國總和。以電動汽車(2023年出口占全球新能源車銷量60%以上)、鋰電池(全球動力電池前十企業中企占六席)、光伏(產能滿足全球約90%裝機需求)為代表的“新三樣”全面替代傳統出口品類,出口總額突破萬億元。隨著新增產能趨于飽和,產業升級焦點轉向存量優化與質量提升,必然要求產業空間組織向精細化、生態化方向演進。

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凸顯產業鏈安全與差異化突破的緊迫性,多數城市同質化的產業戰略難以形成競爭力,而標準化產能擴張受國際環境制約,亟須通過構建高價值產業生態實現突破。這種背景下,以產業生態為核心邏輯、平衡現實與未來需求的空間載體成為必然選擇,推動傳統園區開發模式向第五代園區升級。

區別于過往四代園區,第五代產業園區明確以“產業生態構建”為核心邏輯,強調通過異質集群、多元共生的產業組織方式,依托數字化與低碳基礎設施,并借助AI賦能實現敏捷定制,最終打造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落空間。作為中國領先的產業園區運營方,中電光谷率先洞察這一趨勢并積極實踐探索,其系統性解決方案為這一時代命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前階段,提升區域空間載體的吸引力與產業適配性,關鍵在于重構規劃理念。中電光谷認為,必須立足本地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培育,摒棄以孤立項目招引、標準化生產模板或單一概念營銷為主導的路徑。應聚焦于科學甄選契合區域稟賦與發展階段的核心企業與產業鏈條,并以此為基礎明確空間形態的功能訴求與組織邏輯。空間載體的合理性與未來價值,根本上源于對產業生態本質規律的尊重與適配。在咸陽生物城的整體規劃框架中,就特別注重分析入園企業的關聯價值與生態位規律——依托集團規劃發展中心建立的“生物醫藥產業圖庫”,精準識別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的技術協作需求、資源共享節點和創新聯動關系,使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遵循產業生態演化邏輯。

過去的產業集群是以種群為出發點,而第五代園區的出發點是群落。中電光谷希望能夠通過配套齊全的產業載體,把過去多年所積累的企業資源和對需求的深入理解充分地體現在規劃之中,動態地滿足各種類型企業的空間需求。同時通過空間載體把人才要素、技術要素、資金要素、數據要素等有機地整合,使得多面融合能夠在一個具體的場景、空間中真正地落地,這個就是新產業集群的空間服務模式。中電光谷在大連數谷等園區的運營實踐,關鍵在于切實踐行“異質集群”理念,即貫徹整合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海洋經濟等交叉產業,抓住當今時代智能化引領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使不同產業種群形成的產業群落以更高的效率在既定空間區域實現集聚。

入駐園區的企業作為產業活動的核心價值創造者,其運營行為產生的數據天然具備高價值密度、強關聯性和要素化潛力。當前,雖然城市公共服務數據的治理和要素化在政府主導下有序推進,但更具產業價值深度的園區數據,其要素化路徑與價值釋放機制仍待破局。如何將這些數據有效轉化為驅動區域發展的核心新動能,是政府、園區運營方和產業新城建設者共同面臨的關鍵戰略挑戰。針對這一挑戰,中電光谷前瞻性地洞察到數字化基礎設施和低碳園區系統在園區數據價值挖掘與賦能區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打造了OVU產業云和OVU低碳云兩大數字化平臺。

“敏捷定制”作為中電光谷產業園區開發的核心方法論,特別是在服務制造業時,強調“定制”與“敏捷”的結合。其核心“定制”是為企業按需量身打造專屬空間;“敏捷”則是普遍快速反應、高效建設交付,體現不可替代的服務優勢。基于這一創新方法,中電光谷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敏捷定制模式,已經為60多家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并獲得了良好的客戶反響。OVU河源智谷就正在深入實踐敏捷定制方法論:在已有規劃基礎上,靈活響應入駐企業的具體需求,動態調整建筑結構、立面設計和配置標準等,高效組織建設與交付,從而為不同企業提供個性化專屬空間,高效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這種實踐充分體現了敏捷定制在特定區域背景下的靈活運用,以及相較于企業拿地自建、“工業上樓”的創新性與適配力。

以不動產金融為底層邏輯的傳統產業地產模式,在為中國的產業經濟振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已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正在走向終結。產業地產作為市場化配置產業空間資源的基礎方式,通過敏捷定制、眾籌開發等模式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則聚焦公共服務屬性,由政府主導投資并委托專業化市場主體運營,以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和產業組織質量。二者協同的關鍵在于建立“政府主導建設+市場化專業運營”的責任閉環機制——地方政府承擔產業培育主體責任,依托地方國企投融資平臺功能,同時引入具備體系化能力的運營主體對全生命周期結果負責。這種二元結構既發揮了市場在空間資源配置中的靈活性,又通過基礎設施的公共屬性規避了單一產業地產模式對土地增值收益的依賴,最終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與產業生態可持續成長的統一。
第五代產業園區是適應智能時代、服務中國產業升級新階段的必然產物。中電光谷在其覆蓋全國50個城市、100個園區的開發與運營實踐中,積極探索并驗證著第五代園區的理論構想與發展路徑。從早期項目的初步探索,到當前在產業生態構建、敏捷定制、數據要素等領域的系統性實踐,中電光谷正以實際行動推動著第五代園區從概念走向現實,為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解決方案。(稿件來源:中電光谷官方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