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文化傳播網訊 2025年5月13日,由好心情主辦的“心理健康與人工智能發展研討會暨博士后流動站掛牌儀式”在武漢黃鶴樓希爾頓歡朋酒店圓滿舉行。本次會議匯聚了國內外40余位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及樹洞志愿者,圍繞人工智能與心理健康的深度融合展開深入探討,同步舉行國際合作簽約儀式及AI產品展示,為推動心理健康領域的智能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國際合作新范式
會議開幕式上,好心情集團產代表與荷蘭智通國際代表共同簽署了《心理健康與人工智能國際合作研究協議》,雙方將在AI心理風險篩查、數字療法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并計劃三年內建立跨國數據共享平臺,推動全球心理健康服務標準化。此外,黃智生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好心情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后流動站正式掛牌,標志著好心情在AI心理健康領域的產學研合作進入新階段。該流動站將聚焦認知歪曲識別、危機干預等前沿方向,依托好心情自主研發的AI人臉情緒識別系統、心理數字人系統等30余項專利技術,開展跨學科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科學院院士、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人工智能系教授Frank van Harmelen出席了此次座談會。他在會上表達了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發展的獨到見解,認為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大有可為,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知識掌握程度,實現個性化教學,還能利用虛擬技術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環境。但他明確表示,并不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將會完全取代人類教師。
Frank van Harmelen教授指出,教育過程并非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其中人類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至關重要。他回憶起自己上中學的時期,正是中學老師的激勵,才讓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上大學并踏上追尋學術之路。這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遞和激勵,是人工智能難以復制的。
學術盛宴:AI技術賦能心理健康的多維度探索
會議設置四大主題報告環節,涵蓋AI在樹洞救援、認知干預、老年心理健康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黃智生教授以“心理健康、人工智能與樹洞救援”為題,分享了AI在自殺風險預警中的突破性進展。其團隊研發的“團小寶”AI心理助手,基于30萬組真實對話訓練,情感識別準確率達96.8%,高危個案響應效率提升至97.6%,已在多所高校實現規模化應用。
好心情黃一鵬總監系統闡述了好心情在AI與心理健康結合的實踐路徑,重點介紹了“心心”心理聊天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32類情緒分類模型、三階段情緒支持對話框架等,該產品已服務超百萬用戶,顯著提升心理干預的可及性。
武漢大學楊冰香教授展示了基于AI的認知歪曲識別及重構技術,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實現對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精準干預,相關成果已在臨床場景中驗證有效性。
武漢科技大學曾燕教授從老年心理健康切入,探討了AI在肥胖與認知能力下降關系研究中的應用,為個性化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專題討論環節,專家們圍繞“心理健康AI的未來發展方向”展開熱議,提出需加強倫理規范建設、推動數據跨機構流通、深化“AI+人工”協同服務模式等建議。
產品展示:AI技術落地場景的全景呈現
會議上,好心情展示了一系列前沿AI心理健康產品,展現了AI在該領域的深度應用。
好心情心理大模型是多維度心理健康評估工具,融合科學評估、多模態篩查與綜合服務,通過精細評估和個性化干預,助力用戶管理心理健康。好心情心理評估系統依托專業團隊,內容豐富,借助心理大模型輔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輔助心理疾病診斷與個體心理素質評估。

心理機器人“心心”和“晴朗”是AI驅動的陪伴數字人,具備情緒感知與傾聽功能,秉持溫暖理念,為用戶提供情感支持與心理疏導。AI精神科醫生拆解ICD-10診斷標準,采用動態問診,融合多模態數據交叉驗證,提升診斷精準性與問診效率。
VR心理療愈系統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用戶帶來沉浸體驗,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能幫助用戶在安全環境中解決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這些產品全方位展現了AI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從評估、診斷到治療、陪伴的全流程創新應用,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
現場演示吸引了參會者的高度關注,部分嘉賓親身體驗后表示,這些產品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讓心理健康支持變得“觸手可及”。
行業展望:AI驅動心理健康服務普惠化
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好心情在AI賦能心理健康領域邁出關鍵一步。正如黃智生教授在總結中提到:“AI不是替代人類關懷,而是讓專業服務更精準、更高效。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構建‘監測-預警-干預-跟蹤’的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據悉,好心情計劃在未來將AI產品覆蓋全國80%的高校及社區,通過技術賦能縮小心理健康服務的城鄉差距。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迭代,心理健康服務正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轉型,好心情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