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志敏 崔凱 孟欣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這是古文獻中描述的名景“草堂煙霧”“紫閣青冥”所在地。誰能想到這樣一座身處歷史名勝區且文化氣息濃厚的校園竟是一所工科高校所在。深入其中才知道,比造化天成的迤邐風光更為吸引人的是她長期培育與形成的厚重人文傳統。
1
對于大學來說,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專業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對于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而言,通識教育則是主要途徑。針對理工類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特別是傳統文化知識相對欠缺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的通識課程體系就成為重中之重。與講授知識為主的傳統通識教育課堂不同,以學生實踐為主的師生互動課堂是一大亮點。穿針引線于繡盤之間,古雅清新的傳統紋樣在靈巧的指尖生成,猶如巧工再現;懸腕運筆,時而凝神貫注、時而快意揮毫,頗似鐘王氣象;衣袂靈動,伴隨著悠揚古曲翩翩起舞,如癡如醉;韻味十足,戲曲名家名段張口即來,字正腔圓;手不釋卷,書窗外子曰詩云聲聲入耳,文風盎然……此情此景,讓人很難與工科學生的課堂產生聯想。在校園里面,這已成為通識課堂的常態。
在學校西南方,終南山圭峰赫然屹立。高山仰止,神與心會,“圭峰講座”應意而生。講座以傳統文化藝術內容為主,邀請國內各領域權威專家來校講授,主題多樣,涉及文化、歷史、考古、哲學、藝術等領域,學術性與趣味性兼具,權威性與教育性互補。想了解秦宮漢苑,就有秦阿房宮、漢長安發掘的親歷者娓娓道來;想了解隋唐時代,就有長安研究的權威專家來現場解讀;想了解“一帶一路”,就有著名文化學者暢談絲綢之路,鑒往知今;想了解中國影視文化,就有著名電影節專家講授中國文化自信與傳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各領域名家紛紛前來。講座過程線上線下同時開展,不僅惠及校內學生,而且面向社會公眾,將大學的文化教育延伸到校外,這無形中又成為一種公益活動。
2
以講感通,以展賞心,方能融匯。“無形者易忘,有象者恒識”,把博物館展覽搬進高校,讓文物活起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又一必要手段。在十年來的六十余場文化展覽中,這所學校的師生足不出校領略了各類文物藝術品的魅力。展陳內容別出心裁,主題立意首在教育。依托辦學特色申報獲批的國家藝術基金“千載瓦韻 形意生輝—秦晉傳統瓦作藝術展”在陜西、山西、廣東、山東多省巡展,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惠及更多民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切課堂教育不是止于課堂,而是走出課堂。在課程老師指導下,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不斷排演出了專業水準的藝術佳作。原創話劇《青春·向西北》詮釋“西遷精神”新時代內涵,展現了陜西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而P凰花開的地方》《花馃馃的春天》等作品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脫穎而出,喜獲佳績,舞蹈《測量青春》《逐夢棟梁》謳歌古建筑研究領域前輩先生的事跡,使藝術作品在厚重中詮釋文化,在真實中感染人心。
3
千變萬化,終歸本源。如何立足實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落到實處?以文促工,以工傳文,創建持續發力的專門教育平臺才是長久之計。在多方位開展教育的同時,學校結合自身優勢建設的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傳統瓦作技藝傳承基地)為同類教育提供了一個生動可行的答案;赜趯W生中發起成立“知瓦學社”、“千史百瓦”講譯團,一屆屆的講解員積極為傳統建筑文化代言,每年一度的“千載·瓦韻”瓦作傳統文化傳承創意大賽則讓一片片瓦在設計中走進現實生活。校內文化活動風風火火,校外文化資源積極融入,身懷絕技的民間匠師走進大學校園為大家講述傳統建筑技藝知識,耳濡目染中,學生們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不是局限在校園內的“坐井觀天”,更要走向廣闊的祖國大地去切身認知、感受、研究。近年來,師生尋訪團赴山西、甘肅、山東等地域調研傳統瓦作與技藝遺存,并以學校固有文物積淀與征集資源為基礎建成中國傳統瓦作博物館。在博物館建設與宣教過程里,參與其中的師生不僅直接體悟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設計意匠,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案例,開展了一堂最為生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古建筑技藝實踐課程。文化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更是感人的,千百年前的建筑立于眼前,兩相靜默之間,傳遞出的是前世先賢的偉大、感受到的是今人傳承的責任。
誠如《大學》所云:“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