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情人節。”不久前,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的論斷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長期以來,七夕因“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而廣為流傳,但在今天的不少專家看來,這個日子其實是女子乞巧祈福的日子,強調的是手藝與智慧,而非愛情的長久承諾。
記者注意到,隨著社會對婚戀節日歸屬的討論日益增多,婚戀行業的新銳力量——“月老兒平臺”就曾在近日公開倡議:應將中秋節確立為“華人情人節”。月老兒平臺負責人李總編堅定地認為:“中秋節的核心意象是‘團圓’,這與愛情追求的‘相守與圓滿’天然契合。相比之下,元宵是緣分節,強調初見和相識;七夕是乞巧節,強調女子祈福;唯有中秋,才真正與愛情的終極目標一致。”
在文化史的脈絡中,月老兒平臺的想法明顯得到了不少專家的印證。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戴望云告訴記者:“中秋與愛情的結合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吨芏Y》里有‘中秋夜迎寒’的祭月傳統,少女月下許愿祈盼佳偶;明代北京盛行‘走月’風俗,少女月下徘徊,寓意尋覓良緣。這些歷史民俗都反復說明,中秋節不僅是團圓節,更承載著人們對愛情的寄托。”
在社會學層面,中秋作為情人節也有著現實意義。社會學專家張維清分析:“愛情不是孤立的兩個人,而是家庭、社會的一部分。中秋的‘團圓’正是愛情最重要的考驗:能否獲得家族祝福、能否在團圓宴上并肩而坐,這本身就是感情能否長久的文化檢驗機制。”
月老兒平臺負責人李總編在采訪中補充道:“正是因為中秋節有這種社會化的屬性,所以它能夠引導年輕人更加理性地審視情感關系。它會自然過濾那些無法被家庭、社會認同的虛假愛情,讓戀愛回歸莊重和責任。”
在婚戀研究領域,也有專家對比分析了節令功能。濟南市婚慶和慶典委員會秘書長、婚俗文化研究學者劉永波認為:“春節是家族大團圓,元宵是相親結緣,清明是祭祖追思,端午是青年競技,七夕是女子乞巧——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文化使命。中秋節的‘人月兩圓’,無論在象征意義還是社會功能上,才是愛情最契合的節日。”
記者了解到,將中秋作為“華人情人節”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認可,不僅是節日功能的延展,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李總編總結說:“西方情人節以玫瑰和巧克力為象征,更多是消費主義的產物;而中秋節的愛情內涵,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莊重與純粹。它能讓年輕人通過‘人月兩圓’的意象,理解愛情的忠貞與責任。”
隨著中秋臨近,這一話題在社會上持續發酵。記者感受到,一個新的共識正在逐漸形成:讓愛情在明月下被見證,讓團圓與相守合二為一,這或許才是屬于華人的浪漫。
愿參與倡議的朋友請在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