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普發布了2019年第一財季財報。報告顯示,惠普第一財季凈利潤為8.0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暴跌了59%,遠遠不及預期!
惠普坦承:上一季度銷售疲軟,是由于商業客戶打印耗材銷售弱于預期的拖累。從最近幾個季度的財報也可以看出,惠普打印機增長乏力,第一財季營收同比下滑5%。
惠普銷售的疲弱是因為商業客戶打印耗材銷售弱于預期的拖累嗎?其實這個答案似是而非。

1998年,惠普遭遇到所謂的400億美元撞墻危機以來,撞墻危機的背后其實是惠普的文化出現了問題,即中央集權的高科技產品惠普和以員工為導向的分權的工程師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不可協同。
這種內耗讓惠普內部各自為政,這樣惠普就成了一個沒有戰略目標的利潤中心,是集權與分權文化造就了惠普的衰落。
而惠普采取分拆的方式來規避這種沖突與矛盾,而不是解決這種沖突與矛盾,這樣注定了惠普的興衰成敗就是由集權和分權文化決定的。

一旦惠普陷入危機,它的這種文化會讓員工煥發出創造力和熱忱,從而讓惠普重新回歸到興興向榮的狀態中。
而一旦惠普危機度過之后,那么各自為政的各個不同的事業部,就會在惠普內部爭奪有限的資源,再加上外部市場發生變化,這就會加速惠普危機的暴露,所以惠普危機不是業務層面的危機,實際上是文化層面的危機,只不過文化層面的危機是通過具體的業務來體現而已。
正因為這種集權和分權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一直存在,對惠普的CEO的能力要求特別的苛刻。他必須具備洞察行業變化的能力,在行業發展的節點上,什么時候集權?什么時候分權?

讓惠普都能夠踏準時代的節拍,這樣才能夠讓惠普走出興衰更替的循環中,其實摩托羅拉和惠普存在同樣的問題,這是因為作為高科技的企業,它們都是工程師主導,而不是消費者主導或者市場主導。
當然惠普還有選擇,改變自己的文化基因,由工程師文化創造客戶轉型成為由管理創新來為消費者提供增值服務,這樣惠普就走上了IBM的道路,這樣集權和分權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